.JPG)
一個人的精神強度,決定他的社會地位與未來命運
1
有朋友在留言里問:我也想努力,成就事業(yè)。但就是受不了打擊,遇到挫折很難恢復過來。這有沒有什么快點的解決辦法?
快點的解決辦法?
你咋不上天呢?
辦法是有的。
但效果如何,見效時間多長,亦或需要幾個療程,因人而異。
取決于你精神狀況有多強。
一個人的精神強度,決定著他的社會地位與未來命運。
2
英國廣播公司BBC,曾跟蹤過一組人的成長。
其中有個叫尼奧的老兄,讓英國人震驚了。
尼奧,叼著出生,家境中產(chǎn),環(huán)境平順。
從此成為建筑工人。
再轉(zhuǎn)型成功,成為流浪漢一枚,漂泊在英格蘭那為濃霧所籠罩的大地上。
食不果腹,衣衫襤褸。
眨眼功夫,他已經(jīng)56歲了,終于迎來命運轉(zhuǎn)機,成功大逆襲——成為地區(qū)議員。
但這個逆襲,是可疑的。尼奧雖然成為議員,但仍是個無業(yè)游民。平時就在教堂打雜小忙,這個工作可以確保不餓死,但距吃飽還遙不可期。
面對鏡頭,尼奧呼吁全社會多點愛心,關心關心他這個弱者。他從中產(chǎn)的家境活成赤貧,已至垂暮之年,大的困惑就是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。他找不到適合自己的工作,對人生早就失去了奢望。
尼奧同志的人生,引發(fā)了世人許多思考——他到底是怎么混的?
歸因到底,就是他的抗壓能力不足,精神狀況太差,哪怕雞毛蒜皮大的打擊,都會讓他一泄千里,讓人想幫他,都無能為力。
.JPG)
3
社會是流動的。
有如尼奧這樣,抗壓能力太差,導致人生如坐滑板車下行的。
就有另外的情形。
武漢大學心理學學士砍妹,曾講過這么個怪故事:
在美國,也有這么個中產(chǎn)孩子,白種人,名叫亨利。
就這樣,他的人生漸行漸下,越來越不堪。
和他同樣不堪的,還有一個好基友。兩人一塊在外邊合租房子。
這個不堪的室友,對亨利下行的人生,深表滿意。
室友說:亨利,你不是人。
你是蘋果樹上,結(jié)出來的尚未盛開的花苞,你的人生充滿光明,你還將給別人帶來快樂與希望。
我看好你。
真的假的?亨利深表懷疑,但還是勇敢的嘗試,拿起筆來,開始寫作——《瓦爾登湖》!

亨利·戴維·梭羅,他的人生從此成為傳奇,《瓦爾登湖》長存不衰。單只是咱們中國,就有三、四十種譯本。微信里常見推薦圖書的貼子,如果書單中沒有這本,就可以無視了。
而那位鼓勵亨利·戴維·梭羅,讓他的才華展現(xiàn)出來的死黨基友,他是……孔子——美國的孔子。

拉爾夫·沃爾多·愛默生,美國文化精神的代表人物,總統(tǒng)林肯不敢叫他的名字,稱他為美孔,美國孔子。
4
如亨利·戴維·梭羅這類,如拉爾夫·沃爾多·愛默生這類,于逆境中奮起,于平庸中輝煌的事例,比比皆是。
比如索羅斯,年輕時落魄倫敦,飯都沒得吃,餓到和貓搶盤子舔,還沒搶過。
喬布斯,大學時退學,每天睡地板,靠撿瓶子賣錢吃飯,還吃不飽。每周要穿越城市,去吃頓慈善伙食。好不容易逆襲創(chuàng)個業(yè),還被自己親手創(chuàng)建的公司趕出來了。
硅谷鋼鐵俠馬斯克,少年時候慘。因為太有才,遭到一伙學渣的痛恨,而天往死里削他,經(jīng)常把他打得昏死過去。而且這種無節(jié)制的校園暴力,持續(xù)了三、四年之久。一般人打上個三四天,就打到你懷疑人生。但是馬斯克就是這么抗揍,三四年的毆打也沒打服他,后還是玩成了個舉世聞名。
5
知乎用戶KY教主,提供過這么一組數(shù)據(jù):
發(fā)展心理學家沃納,曾跟蹤698名孩子前后32年,這些孩子有的來自于優(yōu)裕的中產(chǎn)之家,有些則來自于“有風險”的家庭。
“有風險”的家庭,當然是家境貧寒的那類。窮孩子想要得到點什么,總是比富家孩子更艱難。所以他們的人生,遭受到的挫折,也就多一些。
跟蹤發(fā)現(xiàn),來自于風險家庭的孩子,約有三分之二,在10歲前后就被挫折壓跨,出現(xiàn)犯罪、精神疾病或是青春期性罪錯等問題。
但還有三分之一的風險家庭孩子,他們頂住了挫折帶來的壓力,充滿自信與關愛,事業(yè)愛情順風順水,而且他們總是能夠把握住新出現(xiàn)的機遇。
這些孩子們的差別,到底在哪兒呢?
明尼蘇達大學,發(fā)展心理學家加梅齊,給出了答案:
挫折或困境,其實并不會影響人生。
影響我們的,是我們對挫折、對困境的看法。
6
不同的人,對壓力有著不同的解讀。
精神強度足夠的人,有一種解讀方式。
精神狀況太關的人,則有完全相反的解讀。
物以類聚,人以群分。三觀不同,何必相融。不同的認知觀念,把我們外形相近的人,分成完全不同的物種。
據(jù)此,發(fā)展心理學家提出來個新鮮的概念:修復力!
7
.JPG)
知乎用戶ky教主認為:人和人不同。
有的是玻璃人。
有的是橡膠人。
玻璃人,晶瑩剔透,脆弱不堪,稍稍碰它一下,嘩啦啦,滿地都是碎片。
橡膠人,肉感瓷實,耐磨抗壓,你踩他一腳,他看似癟下去了。等你把腳收回,嘿,他又哧哧的鼓起來了。
玻璃人,橡膠人,都是人。
差別在于雙方的認知不同。
8
玻璃人與橡膠人的差別,在于認知的分辨率不同。
個,玻璃人其實沒什么認知概念,只是一種感覺。
他們感覺這世界,烏漆麻黑一團,固化不變。所以他們意識不到,隨著時間的流逝,過去的已經(jīng)成為過去,新的生活已經(jīng)來臨。他們的感覺仍然停留在昔往的不幸之中,自怨自艾,抹淚哭泣,沉溺于痛苦中無力解脫。
而橡膠人是有明確時間概念的,昨天的痛,是昨天的事兒,今天趕緊努力,不努力后天更痛,所以他們始終持積人生態(tài)度,能夠走出心理的苦傷。
個,玻璃人心智認知幼稚,無力區(qū)分自我與他人。
所以玻璃人遭遇麻煩時,弄不清楚責任歸誰。他們會這樣想:都怪俺不好,都是俺的錯,如果不是俺,就不會遇到這種事兒。這種過度的自責,帶來的是心理上真實的疼感。這種疼是真切的,甚至可以服藥治療。但遇到點麻煩就吃藥,這事太詭異了,沒人給他們藥吃,他們自己也不認為吃藥有什么用,就這樣沉浸于自我責備之中,越陷越深。
橡膠人則不然,橡膠人遇到挫折或是困境,先要厘清責任。這事自己需要承擔多少責任,別人又需要承擔多少——有能力勸說他人承擔起責任來,這固然好,如果別人不肯承擔,那自己也盡力了,只需要在自己的人生職責范圍內(nèi),把自己的問題解決掉。相比于玻璃人的自擔全責,橡膠人的自責就沒那么強烈,也很容易著手解決掉。
第三個,玻璃人無力區(qū)分自我與環(huán)境。
或者說,在玻璃人的認知里,自我與環(huán)境是一體的,不可拆分的。在遇到挫折時,就感受到了巨大的無能為力,只能躲起來偷偷的哭,別無解決之策。
而橡膠人能夠區(qū)分自我與環(huán)境,環(huán)境不是自己能改變的,但環(huán)境是隨著時間變化的。人生的選擇在權(quán)力在自己,命運始終在自己的手上。于是橡膠人會面對挫折困境繼續(xù)行進,這就有了強大的心靈修復力。
9
重復強調(diào):心靈的修復力,不過就三個認知:
個,世界在變,一切在變,痛苦的黑暗從來不是永遠,眼前的一切不過是過眼云煙。
個,明晰認清自己的人生責任,不夸大,不推諉。立即著手制訂解決方案。
第三個,我們無法選擇環(huán)境,但是可以選擇命運。挫折困境,不過是人生行路的歷程,走過去你的人生就走過去了,停下來,你的人生就停滯了。
10
要掌握命運,先改善認知。
要改善認知,先從世界觀開始。
如安蘭德所言,我以我的生命及我對生命的熱愛發(fā)誓,我永遠不臆造觀念或理由,羈拌自我或他人的行進,我只為自己生命的燦爛而努力,只為自己輝煌的明天而發(fā)奮。這才是我,一個時刻綻放著激情與光華的,幸福而樂觀的行進者。
